隨著中國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,“供給側改革”,“一帶一路”全球化的發展戰略的提出,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工業物聯網、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掀起一波工業改革發展潮,工業發展越來越趨向于智能化、網絡化、個性化。
據賽迪顧問物聯網中心數據顯示,近幾年,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增速達到了10%,而工業物聯網增速是30%,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。這個數字是驚人的,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,企業如何掌控市場動向,及時了解市場趨勢,抓住機遇,迎接挑戰呢?
賽迪顧問物聯網中心總經理韓允
4月9日,深圳會展中心——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館,由我愛方案網舉辦的“AI,自動化技術與工業物聯網市場需求峰會”上,賽迪顧問物聯網中心總經理韓允分享《中國工業物聯網發展現狀與趨勢》,從工業物聯網的內涵和特征、現狀與特點、趨勢與挑戰做出介紹,他指出,中國工業物聯網發展呈現三大技術趨勢,四大機遇與挑戰。
顧名思義,“工業物聯網”的思路就是把整個工業生產的前端生產、研發、設計、原料等所有過程全部要連接上互聯網,進行生產過程的數據化和互聯網化,具體特征包括智能化生產,網絡協同,個性化定制,服務化延伸。
從產業構成上來看,工業物聯網產業核心環節主要由設備制造商、網絡運營商、平臺制造商、系統集成商四大塊構成,平臺制造商是目前工業物聯網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環節。中國于最近兩年推出了非常多的工業云平臺,譬如阿里云、騰訊云、三一重工的云平臺、徐工集團的云平臺,還有海爾、華為、富士康都在爭搶工業云平臺的核心市場。
其次是做整體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,它主要由工業控制系統類、傳統信息安全類、公共安全類三大主要廠商構成,韓總表示,未來系統集成商會很尷尬,因為工業物聯網的核心是工業云平臺,如果只是系統集成商,那么對他們長期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利的。
從技術趨勢上來看,工業生產設備通過物聯網的連接日趨多元化,同時數據的處理向邊緣傾斜;產業逐漸從個體向整個產業生態轉變;設備和資產向產品和客戶轉移,物聯網提供的產品是解決方案,所有的產品是基于對用戶的需求和體驗來講的,而不是簡單地輸出某一個具體的產品。
賽迪顧問物聯網中心總經理韓允表示,借助工業物聯網(IoT)給企業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。第一可以完善企業供應鏈管理;第二生產過程工藝優化,提升產品良率;第三是工業排污實時監控,這個多用于污染型企業;第四是安全生產管理,在人不能到達的地方物聯網進行布局,自動監測、反饋和處理。第五是大規模個性化柔性制造,為消費者創造個性化體驗,從而提高經濟效益,這也是物聯網在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機遇。
同時,在物聯網在推廣過程中也會有制約它發展的因素。第一是標準太多。硬件,軟件,平臺,應用場景合在一起就是非常多的標準。未來一段時間在標準的統一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。第二是我國工業信息化程度較低。工業處于中端或中低端的企業較多,或者靠人口紅利來賺取營業收入,整體高端的環節,芯片、傳感器和關鍵材料其實還是受制于人的。這對于我國智能制造和工業物聯網應用過程中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。第三是數據所有權。你采集到的數據,這個數據到底是不是你的數據,這個數據是歸你用戶的,還是歸設備制造商的呢?第四是企業發展不均衡,成功模式比較難復制。目前業內的大型企業,像蒙牛就很愿意做智能化升級,做智能工廠,而對于中小企業要他花幾百萬投入這樣的系統,對于私企的決策者來說是一個很難的決定,這也是企業發展目前參差不齊,包括方案開發還有待提升的地方,包括企業特性共同決定的目前還遇到這樣的問題。
最后,韓允提出了工業物聯網發展的四點建議。從國家的角度要完善工業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,尤其是集中在工業物聯網的標識與解析、網絡與信息安全、參考模型與評估測試等基礎共性標準。第二個要加強投融資對接,雖然現在互聯網的模式有助于創業,但是很多創業其實對資金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。第三個是安全保障,確保數據信息安全。工業物聯網的應用主要是在工業,而工業是涉及非常多商業機密的,它對信息安全的要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。第四是工業物聯網公共云服務平臺,這更多是需要從政府的角度去搭建公共服務平臺。